以前有一位阿婆,生了兩個兒子,兩個兒子長大之後都非常努力工作,大兒子經營棉被商店,二兒子開冰店。阿婆每天都會到兩個兒子的店面關心生意的狀況,天氣好的時候,她看到賣冰生意興隆就非常高興,看到賣棉被的兒子生意清淡就非常擔憂;天氣不好的時候,她看到賣棉被的兒子生意好就非常高興,看到賣冰的兒子生意不好就很煩惱。
然而天氣不是好就是不好,是很自然的事,阿婆顧子心切,每天總是鬱鬱寡歡,鄰居看了很不忍心,就勸阿婆要想開一點,往好處去想,環境不能改要改變心境,當天氣好的時候就想著賣冰的兒子生意好,心情要快樂,而不要去想著賣棉被的兒子生意不好。天氣不好的時候就想著賣棉被的兒子生意好,心情要高興,而不要去想著賣冰的兒子生意不好,如此一來就可以每天快樂過日子了!
俗話說:「山不轉路轉,路不轉人轉,人不轉心轉。」遇到不如意的環境,如果真的無法適應環境,就改變環境,希望能更好,孟母三遷是典型的成功例子。孟子是中國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,出生於山東鄒城,三歲時喪父,由母親撫養長大。孟子住家附近有一塊墓地,送葬的隊伍經常從家門口經過,孟子年少天真,就模仿送葬隊伍哭啼的樣子,孟母對兒子這樣的玩耍方式很生氣,認為會不利於他的讀書,於是把家遷到了城裡。到了城裡,孟子住家處於鬧市中,殺豬聲、叫賣聲終日不斷,孟子和鄰居家的孩子,玩起了做買賣的遊戲。孟母覺得這個地方也很難讓孟子集中心思讀書,便再次搬遷到學宮對面居住,夏曆每月初一這一天,官員進入文廟,行禮跪拜,揖讓進退,孟子見了,就一一記在心中,孟母想:「這才是適合孩子居住與學習的地方」,於是定居下來了。
如果環境不能改變呢?例如男孩子的當兵,當分發到什麼地方,覺得不滿意,也是無法輕易改變的,那該如何是好啊?只好調整心境去適應,接受它,雖然覺得不是最好,但接受它,就不會是最差,如果心中始終無法接受,那肯定是最差的,因為心情差,一切就好不了。接受它以後,就往好處想,所謂:「比上不足,比下有餘。」看好的一面,想好的部份,心情會開朗些,雖然不容易做到,但是如果無法往好處想,又能怎麼辦呢?一定是痛苦煩惱憂鬱的心情度日,這樣子會比較好嗎?